窠臼
新時代的開始,都需要推翻舊時代。
不論是政治.音樂.文學.藝術。
半世紀前的美國老電影《萬世千秋》,
以米開朗基羅造就鉅著壁畫《創世紀》鋪陳展開。
16世紀初,教宗朱利安二世,為了榮耀神,
找了當代名藝術家米開朗基羅,
在梵諦岡西斯汀禮拜堂作十二使徒壁畫。
但米開朗基羅有自己對藝術的想法,
他相信神,但那不是他想畫的。
(內情複雜暫不討論,以「不是他想畫的」帶過)
在小酒館喝悶酒時,
酒館老闆因為酒酸了而霸氣打破酒桶的舉動,
讓米開朗基羅得到啟發,
於是把原十二使徒像整個砍掉重練,
米先生一個人花了四年,
才有了現在創世紀作品留世。
電影中還有其他耐人玩味的細節安排,
畫匠和藝術家,人性與神性,
可以討論的角度很多,
史實和電影情節也或許有出入,
不過都不影響這個作品的藝術地位。
覺得有趣的是,教宗和米開朗基羅,
同樣都是相信神的人,都是為神而作畫,
「畫十二使徒很好啊,為什麼不畫?」
以他的實力,
原本的十二使徒畫不用懷疑也會是精美絕倫。
米開朗基羅的眼中,
到底看到了什麼?或說,看著什麼而畫?
如果他沒有推翻自己,
從既有陳腐的形式中脫胎,
也許當代和後來的我們,
對藝術,就只會停留在「那個」層次了。
唯有米開朗基羅能超越米開朗基羅。
新酒不能裝舊皮袋。
#電影達人不要戰外行豚
#只是就脫離窠臼觀點湊個熱鬧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